联系我们
鼓楼旗舰店:鼓楼区中山北路215-1号中商万豪1417工作室
新街口店:玄武区珠江路88号新世界中心A座14楼1403室
江宁店:江宁区日新路2号中海龙湾B幢811室(或4栋811)
江北店:江北新区弘盛路1号弘阳时代中心1期1幢3楼316室
建邺店:建邺区福园街131号万达广场F座15楼1503室
仙林店:栖霞区仙林大道181号万达茂C座
马群店:栖霞区中山门大街698号中垠紫金观邸1幢1216室
心理热线:18061674796
微信公众号:柳笛心理咨询
咨询时间:09:00-20:00
(周一至周日)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咨询反馈>“隐形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的研究

“隐形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2-09-27 点击数:1802

“隐形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的研究
桐庐县方埠中心学校 叶瑶琳 濮利英
来源: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隐形儿童的学习行为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对隐形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及其成因进行解剖、分析,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诊断,为激发、提高隐形儿童的学习动力作了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主题词:  隐形儿童    学习动力   诊断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一、问题的缘起
 
    案例:小俞,10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小俞性格内向,是班里一名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是生非的中等生,平时对班里组织的一切活动从不主动参与,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极易被忽视“遗忘”。
 
    调查显示这些不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最终会越来越内敛,变得不敢说、不愿说,以致越来越沉默寡言。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如同“隐形人”。
 
    “隐形儿童”的概念是来自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逊的一份关于后进学生的报告《齐头并进――关注第2级段的落后生》。这类学生的行为表现通常较好,作业也很整洁,但在课堂上往往避免自己成为注意力的焦点,因而被称为“隐形儿童”。 这类学生在当前学校各个班中所占比重最大,其状态与成绩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风气。
 
    二、“儿童”表现的类型和特点
 
    仿照阿兰•约翰逊的描述,我们发现“隐形儿童”的个性特点、思维品质等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1.迟缓依赖型:主要是男生,他们比较活跃,渴望回答问题,但在回答问题之前不愿多思考。做作业,回答问题时往往随大流,极少独立完成,无创造意识。
    2.安于现状型:他们作业整洁,不喜欢书本凌乱,对开放性的问题感到不适应,不爱在同学面前回答问题。
    3.袖手旁观型: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很多人用各种方法躲避教师的目光,很少享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有畏惧和厌倦感。
    4.学法欠佳型:他们既安静又本分,要求不高,不愿积极寻求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缺乏自信。
 
    三、童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隐形学生”的存在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归结出以下三方面主要因素。
    (1)学生主观因素: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性格内向、心理封闭、身体不适或者以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等等,造成了学生自己的甘于隐形。
    (2)教师客观原因:
    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希望出现节外生枝,害怕听到“异样的声音”,使得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在参与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内心总是惴惴不安,甚至感到有可能是在拿自己的尊严在冒险,不再甘于“冒老师之大不讳”而参与发言了。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很满足于全班同学轰鸣般的集体回答问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地暗淡下来。
 
    四、改善提高隐形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实践研究
    弄清了原因,针对隐形儿童的表现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挖掘其潜能和调动积极性,减少乃至取消“隐形儿童”的存在呢?
 
    一)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激活学习动机
    教师要树立起“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关注的权利”的学生观念。
 
    1.“切时机”的教学评价,激活学习动机。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发言、表现要有“恰当”的评价,即评价要富有激励性、贴切、中肯,而不是“廉价的表扬”。具体来说,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夸张”地鼓励优点,对优秀学生要提出更高要求,指明发展方向。
 
    2.“小目标”训练法,激发学习原动力。
    老师应该经常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要特别注意关注那些“隐形学生”, 以小组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及时辅导,帮助他们把握每天的目标,使他们在享受老师关注的荣耀的同时,走出隐形的状态,走向学习的前台,使其激发出“我能行”的力量。
    3.“机动性”教学过程的实施,增强学习原动力。
 
    (1)直接学习动力的激发:
    激发学生实现学习的动机,是直接学习动力激发的重要途径。
    ①利用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充实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等,使学习活动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相联系。
    ②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模式是激发直接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③多组织群体的学习活动,把他们分入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尽量采用“个体间协作、小组间竞争”的活动形式,为他们提供增长自信的机会。
 
    (2)间接学习动力的激发:
    利用学生对班级或小组的责任心、同伴的鼓励和教师的关心及适当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①培养学生广泛而深刻的自主性动力,力戒采用贬低学生,向家长告状,或者剥夺学生的自由或权利等手段来达到使学生学习的目的。
    ②为学生提供额外帮助,确保学生遇到困难时,至少拥有一种获得帮助或汲取精神动力的渠道,比如同伴和教师的帮助、同伴和教师的鼓励等。
    ③让所有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教师应尽量利用能引起良好自我概念的称号(比如“小能手”)或代币符号作为奖励物。
 
    (3)利用道德责任动机来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还应运用榜样示范法、角色分配法、目标激励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使他们逐渐懂得小学生在校阶段最重要的职责是承担学习任务,完成学业。
 
    4.“成功体验” 的反复强化,升华学习内动力
 
    (1)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技能,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另外,方法和策略运用下的成功一般会导致提高自信,即使失败了,他们也倾向于将失败归于策略方法不当,而不至于失去信心。这样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过程本身上来,排除干扰,增强直接动力。
 
    (2)点面结合,和谐发展,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中,既要紧锣密鼓式的快节奏,也要在课堂上留出空白,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参与意识,关注每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3)活化评价方式,促成积极体验,促进动力的内化和外化。
    教师活动中要包含评价和归因的操作,引导学生获得满意感,消除学生的失败感。
 
    案例2:分数中的减法
 
    在教三年级的一次习作中,有一名学生写的作文不足200字,而且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但文章的构思非常新颖。按惯例只能打60分,但这样做对学生不会有什么触动。于是,我给他打了分数“95-20-15”,并在每个分数下面分别作了解释:95――构思新颖,有创新精神;减20――字数不足;减15――书写潦草,有不少错别字。
 
    同是一个60分,但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带减号的60分,不仅大大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具体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老师的良苦用心很快被学生心领神会,并促其付诸行动。
 
    (二)积极疏导改善隐形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心理
 
    造成学生隐性的原因是复杂的,最根本的是没有真正的唤起学生的良好自我概念。因此,我们的疏导工作重点应围绕此来开展。
 
    1.密切师生关系,关爱要到位。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善于发现隐形儿童的优点,对他们的优点表示欣赏,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表示有兴趣,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恼,了解并理解他们,让他们从心里真正感受到被理解,被喜欢,被关爱。
 
    2.感受同伴和班级体的温暖。
    对隐形儿童的学习,应有意创造一些机会让全班同学为他们欢呼,使他们感受到同学的温暖和自己的力量。从而重新认识自己,并从内心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主动参与到班集体的活动中去。
 
    3.还课堂童真、童趣、童乐。
    课堂上,教师讲解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积极设计多种丰富的活动来联系;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活动性,快乐性,有利于激发隐形儿童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4.引导他们学会积极归因。
    首先,教师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无论是成功还是在失败的情况下,都要相信自己,并指明如何建立起自信心;第二,明确努力程度决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中要坚持不懈,不要畏惧失败,学会如何增强自制力;第三,帮学生认识仅仅依靠努力是不够的,其他因素和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同学帮助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使他们对其他活动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学业学习上。
 
    5.委以“重任”,培养自信心,责任心。
    一般在班上隐形儿童没有什么地位。教师因人而异给予一定的职务,增加他们自尊自信的力量,从而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习进步。
 
    案例3:
    本人任教的班上,小洪沉默寡言却特别喜欢画画,且画技也不错,可是缺乏自信。根据他的情况,我安排他与班上的宣传委员办墙报,负责班级黑板报的插图,并鼓励他:“洪洪,画画能陶冶你的审美情趣,提高你的审美能力,但各科知识的掌握更能促进你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他惊疑地说:“是吗?”“当然啦!你试试!”一次上语文公开课,我让他给古诗画插图,当他看到自己的佳作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时,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喜形于色。
 
    我抓住机会鼓励他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后来,在学校组织的春色满园的绘画比赛中,他的作品获年段一等奖。从此他对自己的学习自信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被同学们称为“小画家”。
 
    (三)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达成共识。
 
    1.引导家长改变教育理念,走出认识误区
    当前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现象。由于丧失最宝贵的平常心,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只能一事无成。
 
    2.开启教育的智慧门,催发孩子心中兴趣的萌芽,促成学习动力形成。
    一般隐形儿童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不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其实,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帮助他们把握每天的目标,鼓励他们冒险,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为他们的进步而喝彩。
 
    (1)密切亲子关系,全面关爱。
    父母平时再忙也应该设法抽空与孩子交流,倾听他的想法,尽量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包括好奇,玩耍,交友,独立等要求),从而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激起学习动力,以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
 
    (2)赏识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家长最好能睁大双眼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接受挑战,不怕困难,做得更好。
 
    (3)分享孩子学习生活的乐趣。
    家长可以让孩子多讲讲学校中的琐事,赞赏之余,适时点拨一下,引导他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同学。一个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快乐的人,必然会更加喜欢学习。
 
    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在学生身上,亦是如此。帮助“隐形学生”摆脱徘徊不前的状态,是一种管理艺术,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认真研究探索。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自觉地将热切的目光投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张面孔,投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港湾,真正让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体验到来自老师的爱意,分享来自老师的鼓励、呵护和启迪。当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多给孩子鼓励和关心,只有双方紧密合作,班级中“隐形学生”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丛立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习动力》:林崇德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唐红波  济南大学出版社
4.《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