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鼓楼旗舰店:鼓楼区中山北路215-1号中商万豪1417工作室
新街口店:玄武区珠江路88号新世界中心A座14楼1403室
江宁店:江宁区日新路2号中海龙湾B幢811室(或4栋811)
江北店:江北新区弘盛路1号弘阳时代中心1期1幢3楼316室
建邺店:建邺区福园街131号万达广场F座15楼1503室
仙林店:栖霞区仙林大道181号万达茂C座
马群店:栖霞区中山门大街698号中垠紫金观邸1幢1216室
心理热线:18061674796
微信公众号:柳笛心理咨询
咨询时间:09:00-20:00
(周一至周日)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咨询反馈>关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

关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2-09-27 点击数:1779

爸妈在线城固县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付冬梅

        摘要:学龄前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必须要学习到文化情境下的情境表达规则,才能掌控在什么情景下表达什么情绪以及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以维持正面的社会互动体系。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中常运用转移注意力、安抚行为、认知训练法等十一种方法。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采用,有助于减少情绪冲突,促进情绪成长。经过调查,男女孩在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Abstract: The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must want to study under the cultural situation the situation expression rule, how can the control express any mood under any scene as well as express and the adjustment mood can meet the bilateral need to maintain the 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 system.The preschool children mood adjustment strategy use, is helpful to the reduced mood conflict, the promotion mood growth.Only then teaches the baby to adjust the mood correctly the method, can cause baby'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growth.After the investigation, the male girl also displays the big difference in the mood adjustment strategy utilization.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
        Key word; Preschool children; Mood adjustment strategy; Research

        引言

        所谓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学龄前儿童(3―6岁)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不同的情绪反应会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当情绪产生时,孩子本身的神经生理组织会引起反应,当孩子知觉到这些情绪和其带来的生理反应时,孩子会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或管道来调节和控制情绪。目前,国内、外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处于忽视地位,然而经过我实际的工作调查,孩子的内心情感体验强烈,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能很好的调节情绪。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适当表达,会促使幼儿在社会活动中良好个性的形成。

        1、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表现

        学龄前儿童是指3―6、7岁这一阶段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上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学龄前儿童又称为幼儿[2]。情绪表现又称表情,是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现代关于表情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悲伤[1]。学龄前儿童的身上一般也表现出以上四种情绪。其 中 能引起积极影响的正面情绪有快乐,也指高兴、愉悦、兴奋、欢乐。引起消极影响的负面情绪有愤怒、恐惧和悲哀[5]

        (1)快乐。当孩子盼望和追求的目标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外显行为有说、笑、跳、唱。

        (2)愤怒。当孩子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外显行为有吵嚷、摔打东西、跺脚、拍打肢体、脸色发红、瞪眼。

        (3)恐惧。当孩子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外显行为有脸色发白、嘴唇哆嗦、肢体抖动、默然无语、不理睬他人。

        (4) 悲哀。当孩子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外显行为有哭、说话哽咽、默然无语、不理解他人。


        2、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情绪调节策略有相当多元且复杂,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2.1 双向度―认知策略与行为策略

        Parkinson等人(1996)将情绪调整策略分为认知和行为策略两大类。一般来说影响幼儿情绪的原因主要是与幼儿的认知有关,在认知心理学中将认知定义为信息加工,即包括感知觉、注意、表像、学习记忆、思维、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3]。当幼儿面对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首先会产生一种感知觉。即判断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它们会随着注意力的增强贮存在记忆里,然后通过大脑深入的思维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并通过外部表情、动作、言语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要想将幼儿的负面情绪变成正面情绪,必须首先改变幼儿的认知,可让幼儿分析引起情绪变化的缘由进行理性的思维,对发生的人和事形成正确的认知,改变错误或不合理的认知。当幼儿改变了自己的认知,那么思维同时也会影响行动,一些负面的情绪也会通过行为的改变而变成正面情绪。所谓的行为策略就是对已发生的刺激事件、情形或环境进行一种控制。而这种刺激控制必须是在行为强化前就要对行为前提有一个辨别,即刺激辨别,也就是要进行认知辨别,然后行为得到强化[4]。幼儿有效地运用调节策略,可以舒缓强烈的情绪和缩短情绪持续时间,是情绪调节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2.2 多向度―实施媒介、意图与焦点

        调节策略的分类,除以双向为标准外,也可从多向度的层面来区分。Parkinson等人(1996)进一步从策略的实施媒介、策略意图和情绪来源的焦点来分类:

        (1)、就策略实施的媒介而言;策略的实施在于认知方面,或在行为方面.

        (2)、策略的意图:第二个向度在于区分个体有意的逃避策略、或者致力于解决问题策略.根据意图的不同策略可分为转移策略和非转移策略。转移策略(diversionary strategies)意指有关再转向认知或行为,使离开目前的注意.非转移策略(non-diversionary strategies)意指持续地注意情绪问题或感受。

        (3)、情绪来源的焦点:情绪来源不同,注意的焦点可能也有不同.有些幼儿可能注意引发不愉快情绪的情景(situ-ation-directed),有些幼儿则注意情感本身(efffct-directed)

        3、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纵观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可由以下三个层面来探讨;

        3.1、情绪层面,也就是感觉情绪的出现。所谓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刺激通过感受器或感受系统使个体产生出躯体内部和外部的基本经验,对这些经验的察觉和描述就是感觉[1]。所以幼儿通过感官系统和以往的经验就形成了对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产生一种主观体验,即情绪的形成。如良好的环境布置、友爱的集体、喜欢的玩具都会在第一时间让幼儿感觉到愉快。反之,恐惧的场景、令人厌恶的人和事会让幼儿感觉到愤怒和恐怖。只有抓住幼儿的感觉情绪,才能有效的调节幼儿情绪。

        3.2、知觉认知层面。也就是孩子会去注意到引起情绪的刺激并给予解释。所谓知觉既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大脑中的反映,也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1]。幼儿通过感官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综合与解释等加工,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根据以上对知觉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幼儿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感觉情绪,这种感觉情绪还要通过大脑的解释加工,最终在大脑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这时才会使情绪彻底形成。例如当小班幼儿刚到幼儿园,眼睛看到多种多样的玩具,首先会产生一种新奇兴奋感,随之看到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凭感觉信息意识到这不在家里,很不安全,立刻幼儿最初兴奋的感觉情绪经过知觉的信息加工,转变成恐惧的情绪表现出来。因此知觉认知层面是对感觉层面的进一步加工和确定。

        3.3、行为层面。孩子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所经验的情绪(Denham.1998).当情绪产生时,孩子本身的神经生理组织会引起反应,当孩子知觉到这些情绪和其带来的生理反应时,孩子会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或管道来调节和控制情绪。据工作中的调查显示,小班幼儿的情绪调节主要停留在感觉情绪层面,他们单纯、幼稚,对事物缺少理解和判断,情绪形成快,转变也快;而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增加,因此更多的运用感觉情绪和知觉情绪的结合来调节和控制情绪,以上所讲的认知训练情绪就主要针对大班和学前班的幼儿。

        4、学龄前情绪调节策略中运用的方法

        4.1、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孩子最常用的调节(Grolnick,BridgesConnell,1996),孩子会籍由不注意引起情绪的刺激,例如,遮眼或闭眼,移开引起情绪的东西,离开引起反应的情绪情境;而后转移注意力到其它人事物上,以减低情绪的反应。二到六岁的孩子逐渐发展出用内在转移的策略,当孩子对外在人或事物产生负面情绪时,孩子试着去想这个刺激可能带来的正面结果,孩子也利用防御机制重新解释这个引起情绪的原因。如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灾区的许多儿童被地震吓得恐惧、悲伤、无所适从,导致晚上失眠、梦厣,白天精神恍惚、厌食。这一些情绪反应,根源于地震。要想改变幼儿的情绪反应,就必须让幼儿脱离危险境地,离开灾难现场,从事一些其它的事情或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回顾以往美好生活的情景以此减轻悲伤、痛苦和焦虑、恐惧的情绪体验。地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组织将一部分灾难儿童送到国外疗养机构就是让幼儿在新的环境里进行心理疗伤,让幼儿忘掉地震中的痛苦,找回原有的快乐。

        4.2、 安抚行为

        安抚行为也是孩子用来调节情绪的策略之一,当他们经历到强烈挫折时,婴儿也常寻求照顾者安抚(Cole,Michel,&Teti,1994).然而,照顾者常运用转移情绪的策略让孩子由一个目标转到另一个目标。到了一岁左右,孩子已会用来回摇晃自己、咬东西、抱熊熊等自我安抚策略来减低负面的情绪。二岁孩子也开始用多种安慰性的行为来安抚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越会有计划地运用不同的外资源来调解自己的情绪(Thompson,1994),除了父母,朋友和同伴是另一个孩子寻求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六岁时,孩子已经知道如何操控情绪表达,并透过他人的帮助来调节情绪。但是孩子如何策略性的操弄情绪的表达并不很清楚。在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常会在活动中与其它的孩子发生冲突引起哭闹或摔东西,这时他们需要老师来安慰和好朋友的关心,然后会破涕而笑。

        4.3. 认知训练情绪

        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不合理的认知是许多消极情绪的源泉,即所谓的“自寻烦恼”。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有 “自寻烦恼”倾向的人容易把事情和自己搞得更糟,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或叫做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单向思维、以倘代全、不合理的归出方式等等,都是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的表现。由于受遗传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有些幼儿身上也存在着这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应引起成人的注意。比如有些幼儿喜欢钻“牛角尖”,有些幼儿比较偏激。认知训练法的重点在于纠正幼儿不良的认知习惯,培养幼儿合理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幼儿学习别人的合理思维方式,也可以通过让他们看到事情的后果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如大人带孩子在超市玩,孩子非要大人给买喜欢的玩具,大人若不,孩子会认为大人不喜欢他们或大人小气。这时大人就要让孩子认识到不给买是因为购物要有计划,不能乱消费。有些幼儿在课堂上一旦回答出错就会害怕受同伴讥笑或老师批评,所以不喜欢发言,这种认识需要老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鼓励就会让孩子变得大胆,喜欢表现自己。

        4.4、系统脱敏法 

        具体做法如下:先让有情绪障碍的幼儿接近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然后使患者放松,由于放松对焦虑的抑制作用,患者变得可以忍受了。经过反复多次,这个刺激就不再引起焦虑反应。然后加大刺激度,再进行放松训练,最后达到对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对待为止。在幼儿园的体育课上,胆小的孩子常常不愿接受训练,表现出胆怯的情绪,怕接受失败。老师常采取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多次进行尝试,先尝试简单的,再尝试复杂的,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感受成功――失败――成功,多次练习后幼儿面对再难的活动项目就不会感到惧怕。

        4.5、音乐调节法和体育活动调节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调节幼儿的方法。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借助于刺激性较强的活动转移、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情绪对人的控制。在幼儿园的课堂上,面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紧张、困倦、厌烦等情绪便可利用韵律活动使幼儿舒缓情绪,提起精神,充满活力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同时音乐可以渲染气氛,净化幼儿心灵。体育课上的游戏、活动更可以使幼儿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幼儿时常运用这两种方法调节情绪,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4.6、放松疗法

        即借助深呼吸使激动的情绪趋于平静。这种方法的生理学原则在于;深呼吸时,人呼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平衡,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便作出保护性的抑制反应,这样人的紧张情绪就得以消除。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幼儿容易掌握。在体育课上,当幼儿进行了剧烈的活动训练,这时就要采取放松训练,恢复幼儿的平静情绪。还有经历了强烈的挫折、压力后,更是要采用深呼吸舒缓幼儿紧张的情绪。

        4.7、宣泄法

        由于幼儿持有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会像成人候,允许幼儿哭一会儿, 为他们准备一个可供发泄的玩具等,都是有必要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找好朋友说说”,可成为他们宣泄消极情绪的又一通道。

        4.8、改变对情绪激起事件的解释方式

        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会带给幼儿不同的心理感受,以一种幼儿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可能造成不良情绪的事件,可以抑制不良情绪的发生,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还是以汶川地震为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幼儿变得恐惧、悲伤、不知所措,于是电视、广播、大众传媒便不断播出了对地震的成因以及应对措施的知识介绍,这实际上就是告诉幼儿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力无法避免的,只有积极采取防御措施,才能战胜灾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介绍和适应,幼儿在复课过程中面对地震来临情绪变得比较镇静,并且在地震来临时都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

        4.9、使用应对源

        在幼儿发生不良情绪反应的过程中,教师若能较好地借助幼儿感兴趣的人或物,同样能调节幼儿的情绪。

        4.10、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许多幼儿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都试图采用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当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时,这种负面情绪会愈演愈烈。帮助幼儿学会以一种可被人接纳、又能达到较为满意结果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里你经常会看到这一幕:小明和小辉在一起开心地玩搭楼房的游戏,他们已经搭好了大楼的第一层,正准备搭第二层时,小辉的爷爷来接小辉了……有些孩子会把已经搭好的楼房推倒,有些会撅起嘴巴生闷气,有些会邀请其它小朋友合作或独自一人继续搭建楼房。碰到与自己愿望相违背的事情,幼儿出现上述各种情绪表现是正常的。但是那些以不良方式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比如我们上面说到的把楼房推倒的孩子,不仅无法获得宣泄的快感,而且可能会因为这种不良方式导致的后果更加沮丧,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房子居然就这样被自己毁了,多么不高兴啊!而那些善于转变自己情绪的孩子,比如我们上面说到的邀请其它孩子合作或者自己继续把楼房搭好的孩子,则更容易转化情绪,并从新行为中获得快乐。看到最终搭好的房子,以及周围重新聚拢过来的伙伴,谁会不高兴呢?

        4.11 预测和控制经常要面对场景的情绪

        某些不良情绪发生的场景是孩子经常会遇见的,比如到医院拔牙、打针等。如果幼儿对这些场景中的情绪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能通过有效方式控制情绪,就能较好地调节情绪。

        5、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采用,有助于减少情绪冲突,促进情绪成长.根据Baumeister,Heatherton,&Tice(1994)和Wegner(19993)的看法,学龄前儿童有效的调节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放松策略:以深呼吸、韵律等活动来减少情绪的激起.

        (2)分心策略:透过听音乐、做游戏、看书、看电视和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

        (3)认知策略:以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等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化解情绪.用再解释事件来化解愤怒的情绪,同时运用心灵教育来培养幼儿宽容、乐于助人的美德,由此可化解不必要的人际冲突,使得愤怒的情绪得以控制。

        (4)社会策略:幼儿运用宣泄或安抚行为以此来寻求别人的协助或安慰等.


        6、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Brenner&Salovey(1997)进行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将情绪来源分为[可控制]与[不可控制]二类,调节策略分为[外在―内在]和[社会―独自]两个向度。基于这样的划分,Brenner&Salovey归纳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如下:

        (1)年龄越大者,使用内在策略、认知策略者渐渐增多。

        (2)年龄越大者,使用个人策略者也较多。

        (3)随着年龄的增加,年龄愈大的儿童较能区分[可控制]与[不可控制]的情绪来源,并根据情况,适度的使用策略来因应压力。

        (4)男、女孩在使用调节策略上有差异。女孩较依赖社会支持策略来化解情绪困扰。她们多将焦点放在情绪的认知经验成份上:男孩则多使用运动、户外活动来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7、研究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龄前儿童情绪的形成和表现,分析了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列举了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中使用的方法,归纳了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并印证了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揭示了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趋势。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分为双向度――认知策略与行为策略;多向度――实施媒介、意图与焦点,所使用的方法有转移注意力、安抚行为、认知训练法等十一种方法。其特点分为三个层面:情绪层面、知觉认知层面、行为层面。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减少幼儿情绪冲突,转化和控制负面情绪,促进情绪成长。男、女孩在情 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红、张仲明、《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网络教育教材。2004年
        [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世纪心理学丛书。2002年。、
        [3].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2002年。
        [4].[美]Raymond G.Miltenberger着。石林 等译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咨询和治疗系列。2004年。
        [5]. [美]保罗。艾克曼着 杨旭译《情绪的解析》。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