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去还是不去——我们需要心理医生吗?
在我们接听热线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人迫切的希望在热线中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一部分人希望通过热线来消除此刻的强烈痛苦,一部分人通过热线电话对心理咨询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还有一部分人打了数次电话一直徘徊在做心理咨询和不做心理咨询的边缘。
大家希望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态以及对心理咨询是否有用的疑惑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一直以来也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心理咨询。在此和大家分享这期2009年12月的《心理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心理咨询,去还是不去》。这篇文章从某个角度为大家揭开了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正在犹豫的你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心理咨询,认识到是自身的什么因素一直以来阻止了自己想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却一直没有踏出这一步,同时了解在问题的什么阶段找心理咨询师更合适。
我们见面的餐厅面对着美丽风景,可是裘裘从第一句话就开始说和老板、下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工作当中无尽的烦恼,说她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弃这份投入大量心血的工作……我满怀同情地听着,但不知怎么帮她。于是我说:“为什么不去咨询下心理医生?”她迅速抬头,亮亮的眼睛有点感激地看着我:“好啊,我一直有这想法,你给我推荐一个吧。”
如果早些年我这样建议,她的反应会是这样?没准会白我一眼,扔过来一句“你才有病吧”。今天,大家不会再认为精神失常才该看心理医生了。“5.12”让人们知道了心理医生还可以做“心理危机干预”;打开电视,他们在解决家庭纠纷;翻开报纸,他们在点评某热点新闻事件;奥运会报道,原来运动员都有心理医生辅导;朋友说起刚参加了个很棒的工作坊,导师是个心理医生;甚至通讯广告也在说“失恋了?去看心理医生吧”。不知何时,心理医生已近在身边。
一支特殊的支持力量
为什么心理医生好像突然变多了?因为有需要。73%的受调查者认为,我们需要心理医生。
有学者认为,从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治疗业之所以出现,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传统大家庭结构解体,来访者找不到人倾诉;第二,生活节奏加快,来访者找到的倾诉对象,没法提供全神贯注的、长期坚持的倾听。
的确,我们所处的时代变了。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竞争、离婚、事业、搬迁……各种压力事件激增。而且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家族的悄然解体,铁饭碗的打破,原本最常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随之消失了。内心痛苦时,我们向谁诉说?我们需要支持时,向谁求助?心理医生成为新的选择。
与我们以往的支持系统相比,我们与心理医生的关系比较特殊。首先它不是无偿的,需要付费;其次,它是一个“专业的倾听和服务”。看过心理医生的宇强说:“心理咨询让我看清楚现象背后的本质,承认自己一直不愿意承认的。在未来的自我调试中,心理医生的一些话语经常会回荡在耳边,这样的监督和提醒作用可能是非心理医生不能起到的。
和以往有了严重心理才看心理医生不同,“更多的人出于成长性需要而来咨询。”中国首位开设私人心理诊所的心理医生苏晓波说,“来访者越来越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躯体化的或者极度压抑者比例减少,心理障碍的类型越来越向发达国家靠近——自恋障碍的比重在增加。”可以说,做心理咨询的越来越多是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生活的健康人。沉浸在一段情感中不能自拔时,会想到看心理医生;离婚后不知如何开导孩子,也可以请心理医生提供具体的建议。
31岁的叶丛第一次看心理医生是10年前。她说:“现在想想那时真的很轻松,对着他无所顾忌地侃侃而谈,就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只不过这位朋友更像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很感谢那次就诊,使自己能有机会接触专业心理诊疗。从此后,我学会了进行自我调节和减压。”但是,接受心理治疗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要得到心理医生帮助,正如叶丛所说,“前提是,你首先要有勇气走进医生敞开的门,只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艰难的第一步
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人想过要看心理医生而没有付诸行动。阻止人们步伐的原因很多,不信任、信息不畅、费用高……然而,更大的阻力其实来自人们内心。
走出第一步,34岁的玉娥用了两年的时间。“有些话难以启齿,一想到要说出来我心理就很害怕……但是这一次真的很绝望,身边的支持不够,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但自己状态很脆弱,又没有能力解决……感觉真是到了绝境。我这才下定决心,就去了。”
有些人始终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描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以成功为目的的教育,往往会导致人的精神脆弱被忽视。40岁的黄钢说;“父亲非常消沉而且经常不在家,我作为老大,常常肩负起父亲的角色。感觉不好时,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在我看来,向人求助是无能的表现,是一种耻辱……”
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拒绝向他人倾诉,这些症状的出现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心理治疗专家卡维.宝乃-艾玛解释说:“有可能是对打破自己建立起来的脆弱平衡的恐惧,有可能是担心即将到来的改变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也有可能是害怕从自己的内心发现一个魔鬼……太多无意识的偏见让人们在心理咨询师门前犹豫不决。”这些人内心苦闷,感到遭受禁锢,觉得难受,却又不敢表达,始终焦虑不安。人们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各不相同,却有着类似的动机:他们无法自行摆脱痛苦的折磨。